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聚焦两会】葛道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动力及建设思路

发布时间:2022-03-25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标志着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全社会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期待更加具体和全面。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更明晰、任务更清晰。如何理解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呢?我们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正确政治方向和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使命,以教育体系的多维度优化调整为动力,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促进教育内部各阶段、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服从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新期待,使得发展高质量教育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行动自觉和重大使命。高质量教育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一)高质量教育是育人为本的教育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相统一,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高质量教育是公平普惠的教育

公平普惠强调的是教育的平等性和包容性,既体现了法律赋予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也体现了全纳教育思想以及“有教无类”思想,实质上就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大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走向相互构建、相互交叠融合,努力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过程全面发展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高质量教育是结构优化的教育

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体系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它的优化既要反映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也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和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教育发展也各有特点。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将教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关系,既为不同地区、学校教育提出硬性底线要求以确保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也为不同地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弹性和广阔空间,以促进更加绿色共享的协调发展和更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发展。

(四)高质量教育是充满活力的教育

改革是教育动力活力的重要源泉。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坚持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和以教育评价为重点的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同时,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活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高质量教育是开放多样的教育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在开放中成长、在交流中发展的教育体系。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着眼于服务国际国内大格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和智慧,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在因材施教中彰显个性化、在尊重差异中体现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使整个教育体现和谐、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六)高质量教育是有贡献力的教育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以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把教育放在“两个大局”和“国之大者”中考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紧密结合,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尤其需要强化一流大学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高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多维度优化调整为动力

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教育情况的基本架构与描述,包含层次、类型、形态、纵横向、内外间等关系,对发展高质量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引擎作用。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更加注重对这些关系进行多维度的优化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衔接顺畅,各级各类学校定位清晰,形成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自适应调节机制。

(一)更加注重纵向贯通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比较特征的相对概念,要在教育体系自身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状态的纵向比较中,分析和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比如,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应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成人教育、自学教育、开放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渠道,推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进一步填补0—3岁托幼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短板,着力破解“一老一小”民生难题。再如,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在优化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可参考国内外超常儿童教育理念共识和相关立法,制订出台《英才教育促进法》,对超常儿童分类识别、学段衔接、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职责分工等实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二)更加注重横向融通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横向结构特征,应通过把握同一层次教育中不同类型、不同要素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改革创新效率最优化。比如,针对结构优化,应进一步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协调发展。针对“五育”并举,应深刻把握每一育所具有的特定任务和作用,充分发挥“五育”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三全育人”,应发挥学校课程、教学、活动、管理、文化、资助等每一个要素的育人作用。针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应从评价制度改革入手,推进教学和科研形成相互促进的整体,既要抓好教学,也要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更加注重内外联通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把教育放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战略全局中去谋划,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外部关系。从教育系统内外看,应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优化党委政府和学校关系,尊重教育自身规律,保障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学校发展难题,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推动教育服务社会发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通过发挥学校的文化高地作用,丰富校园文化,推动学校文化社会传播;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为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从国内外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应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更多的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或交流活动,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利互惠的目标。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更为重大,迫切需要教育系统以“八聚焦八完善”为重点,不断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聚焦促进人的现代化,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强化政治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突出协同性,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勤俭。突出实效性,拓宽立德树人路径。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覆盖全学段的质量标准,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发挥校内外资源的育人功能,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聚焦提升群众获得感,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突出普惠健康,加快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课程游戏化,提高幼儿园保育质量,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优质均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突出多样充足,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办好综合高中(班),促进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三)聚焦打造技能强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教育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集成平台,推动更多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提升技能供给质量,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方面的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制度,积极构建“国家统筹+省级推进”模式,“文化素质”测试可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形式实施,职业技能测试则采取省级层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形式开展。同时,应构建与生源数量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进一步打破升学地域和学校限制,并鼓励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参与招录。

(四)聚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一流大学群建设体系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支持,拓展本科层次办学容量,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支持发展新型大学,规范高校异地校区管理,建设符合不同地区发展特点的一流大学群体。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急需、冷门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以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高校协同创新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

(五)聚焦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五级社区教育网络,推动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机制,发挥老年大学的骨干作用,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加快构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快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深化学习成果在多种场景下的协同创新,构建渠道更畅通、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利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

(六)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

坚持把教育置于世界坐标中去学习、去比较、去思考、去合作,开创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疫情形势下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启动实施若干教育对外开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项目引导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立足本土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潜力和优势,推动境外知名院校在国内独立办学的政策试点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规划战略的相互衔接,进一步激发教育对外开放动力活力。同时,建立完善对外援建校园项目与高校境外办学项目的对接机制,推进对外援建基础设施项目与相关海外本土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七)聚焦培育“大先生”,完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加强典型宣传,弘扬高尚师德,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加大统筹调整力度,推动教师按需合理流动。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备案制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岗位设置意见。

(八)聚焦激发动力活力,完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事业发展方向,抓好了教育评价改革,就牵住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牛鼻子。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重点评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等情况。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坚持用评价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找准自身与社会的切合点,强化分类发展,突出特色品牌。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成才观,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健全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