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城市商报》在A04版以“根据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档案实务课堂搬进档案馆”为题,报道了我院与苏州国家高新区档案馆合作开设《档案馆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情况。以下为报道原文:
根据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档案实务课堂搬进档案馆
不仅要完成六个环节的现场教学实操、一部岗位实习调研报告和一篇档案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研究论文,还要在课程陈述会上回答导师的“苛刻”的问题。对苏州大学文正学院2012级、2013级档案专业的15名同学来说,要利用暑期三周时间拿到《档案馆实务》这门选修课程的3个学分,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该门课程是文正学院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试点课程,课程内容由档案学专业教师与高新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联合制定,教学、实践和考核全部放在高新区档案馆进行。三周时间,过程虽苦,却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学以致用”和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信心。 □商报记者吴梦奇通讯员刘言
档案工作不简单
暑假一开始,15名同学就来到高新区档案馆,被分成五个小组依次在“档案用户接待与档案咨询”、“文书档案整理与著录”、“档案检索与库房管理”等六个环节之间轮训,每个环节由一名档案馆馆员担任导师,既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档案管理学知识虽然在学校时都学过,但真正进了档案馆才发现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完全不够用”,2013级学生吴芳芳说。在外人看来,档案工作无非就是装订材料、整理文件,其实远非如此。小到工程图纸折叠、加盖归档章、贴案卷标签,大到制定归档文件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编写年鉴大事记、构建档案数据库系统,样样都不简单。
成绩评定三步走
对比起之前一些课程的学习,2012级学生李永琴深有感触:“以前是一张试卷决定成绩,而这次完全不是这样。”据了解,大家除了完成三周六个环节的现场教学实操、一篇岗位实习调研报告和一篇档案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研究论文外,还要通过最后的“大考”——课程陈述答辩,才可获得课程学分。
今年暑期,苏州接连遭遇暴雨和高温天气,每天往返学校和档案馆需耗费两个多小时,但同学们都没有因此“打退堂鼓”。“用双面胶粘贴案卷标签虽然效率很高,但是牢固度差,很容易脱落”,“档案库房温度较低,案卷经年已久灰尘较重,应配备工作服和防尘口罩”,“应优先数字化利用率较高和归档年限较长的档案,既保 护原件又便于频繁使用”……同学们在课程陈述中不仅介绍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还提出许多有益的思考。而这些“一手经验”,是通过课堂和书本的学习所得不到的。
需求激增“倒逼”人才培养
近年来社会档案需求激增,每天到馆查档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份文件材料从最初形成到最终归档并提供利用,需经过收集、立卷、归档、著录、标引、数字化等十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高新区档案馆馆长陈永生这样表示。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在应用型文科类人才培养方面却有些发力不足。为此,前不久,文正学院一口气与高新区档案馆在内的十三家单位达成实践教学合作协议。有别于以往,在这次合作单位的选择上更加偏向于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
“课程时间虽然不长,但大家都能很快融入角色,不仅善于学习还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新区档案馆馆员,同时也是这次课程导师的耿佃利如此评价这次的实践活动。
接待市民查阅档案
文书档案立卷整理
档案库房检视
课程陈述答辩
(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