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扬子晚报)再见外企!“绣圣”传人后代重拿绣针

发布时间:2017-11-14


  25岁的郁竹君,人如其名,文静、恬淡,眉宇间自有一种古典江南女孩的婉约。看着一根细针,几缕丝线,经过她的纤纤素手,变幻出人间百态,世象万千,简直是赏心悦目。

  毕业于苏州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她,曾经是一名外企职员,然而,出身苏绣世家、骨子里流淌着传统文化血液的她,还是抵不住苏州刺绣这项“针尖上舞蹈”的诱惑,辞去工作,成为外婆和妈妈的接班人。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平心静气,经受长久而寂寞的岁月方能有所成就,这个选择对于郁竹君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文/摄

  跨界

  苏绣三代 “对话”绘画三代

  11月10日起,在上海豫园,来自苏州高新区的卢菊英、卢梅红、郁竹君祖孙三代刺绣工艺师与陶冷月、陶为浤和陶成祖孙三代画家跨界举办了“冷月山水凝锦绣——卢氏三代精绣及陶氏三代佳绘展”。

  这是苏州的刺绣工艺师第一次与画家在上海举办大型“画绣”联展,双方将携手推进苏绣迈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10日一大早,卢梅红和母亲卢菊英、女儿郁竹君一起,乘坐大巴车赶往上海,参加在上海豫园举办的画绣联展。卢菊英、卢梅红母女都拥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她们是苏州市唯一一对都拥有这个高级荣誉的母女。

  展览的另一方则是上海著名的“冷月山水”画派陶冷月祖孙三代,陶冷月是海派书画艺术的巨擘,其子陶为浤除了继承父亲画艺,还曾拜师刘海粟大师,作品被多地博物馆收藏。

  展览现场的绘画作品、刺绣作品各有三十多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松雪》,原画为陶冷月所绘,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为了以刺绣艺术的形式对这幅作品进行再创作,卢菊英、卢梅红、郁竹君先是反复观摩、潜心揣摩,深刻体悟原画意境,做到“胸中有丘壑”,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近日方才完成。陶为浤点评说:“看似图案相似,但是苏绣的再创作,赋予了这幅画作新的韵味。”

  传承

  “绣一代”外婆卢菊英

  1980年一幅刺绣就能卖出700元

  作为刺绣“工匠”的代表,当代苏绣名家卢菊英,是一代“绣圣”沈寿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1950年出生的卢菊英,从小就喜爱刺绣,7岁开始跟随奶奶、母亲学习刺绣。卢菊英心灵手巧,小小年纪就绣出好作品,在苏州有了名气。1980年她开始自绣自卖,成为把镇湖绣品介绍到市场的第一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卢菊英听说外宾非常喜欢双面绣,马上回家潜心研究双面绣。她白天在生产队里和大家一起做工,晚上就参照挂历上的猫钻研。经过了半个多月时间,终于完成了她的第一幅双面绣。为此,苏州饭店礼品部以七百元的高价收购了这幅双面绣作品,创下当时苏绣价格纪录。

  卢菊英对绣制人物、动物、静物等各类题材都有深入研究,能将神态神韵表现得自然而独到。由于技艺精湛,卢菊英的很多作品被各地买家争相收藏。

  “绣二代”母亲卢梅红

  传承创新并举,有着“卢牡丹”美誉

  作为“苏绣世家”的第二代,1970年出生的卢梅红,7岁的时候就向母亲学习刺绣技艺了。

  由于自幼受苏绣的艺术熏陶,有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卢梅红精心研习刺绣技艺,先后师承王祖识、顾文霞等著名苏绣艺术大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卢梅红传承了刺绣大师的精湛技艺,色彩感觉在刺绣从业者中可谓最佳,并在针法和题材上开拓创新,融绘画、摄影的表达效果于苏绣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卢梅红在研究刺绣创新的同时,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成熟技艺教授给年轻的刺绣工作者,使苏绣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好传承。

  《春日里来百花开》是卢梅红刺绣生涯以来最中意的作品。

  卢梅红介绍,这幅牡丹作品是她与四名绣娘历时半年、用了近一百种色线、浓缩了苏绣所有的针法创作而成,2009年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卢梅红创作最多的花卉题材便是牡丹,其绣制的牡丹色调温暖,色彩搭配和谐,非常具有艺术美感,赢得了“卢牡丹”的誉称。

  目前,卢梅红的绣庄里有近五十个学生,卢梅红欢迎有志于从事刺绣的年轻人前来学习,愿意提供场所,免费传授技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欣赏苏绣,爱上苏绣。

  “绣三代”女儿郁竹君

  辞去外企工作,从事苏绣创作

  今年25岁的郁竹君,是“苏绣世家”的第三代。她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在外企从事互联网平台推广工作,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厌倦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索性辞职了。

  辞职后,郁竹君觉得,自己应该传承苏绣这门技艺,“也许就像母亲说的,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苏绣的‘因子’吧,作为‘绣圣’传人的后人,我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将这门古老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郁竹君告诉紫牛新闻记者。

  重新拿起绣针时,郁竹君已经有些生疏,她跟着老师傅学习如何劈线以及学习针法。有时候,为了绣好一幅作品,她要反复多次拆掉,从头来绣,甚至还会为此发脾气。

  郁竹君说,一名优秀的绣娘需要静心平躁,才能经受长久而寂寞的岁月。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年轻人普遍不太适应苏绣这种“慢节奏”的工作。目前整个苏州,从事苏绣的“85后”已经很少了,而“90后”学习苏绣的就更少了,目前还在从事这一工作的绣娘年纪普遍偏大。

  郁竹君平时也和其他女孩子一样,爱逛街、爱美容,喜欢有趣的生活,不过,她可以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得非常好,她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刺绣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

  郁竹君坦言,目前苏绣艺术想要创新很难,自己还在努力当中,在技艺方面还在不断地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及时请教其他绣娘,闲暇时与绣娘一起探讨各种针法如何运用。

  2017年5月,郁竹君与母亲卢梅红一起创作的《白牡丹》在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不仅如此,郁竹君创作的苏绣作品《水中曲》在2017中国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玉缘漆花·艺博杯”文博精品大赛铜奖。

  未来,她希望运用自己的刺绣技艺,让传统苏绣能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走向更大的市场。

  呼唤

  古老技艺需要 更多年轻人来传承

  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卢菊英、卢梅红、郁竹君祖孙三代正在将苏绣技艺的荣光,以薪火相传的方式在传递。

  如今,在苏绣艺术行业,活跃着一批“绣二代”、“绣三代”。她们女承母业,头顶未必都有祖辈的光环,却都在努力传承刺绣精湛技艺。她们从小就有苏绣功底,又在高校学习了系统的工艺美术知识,都是很有前途的苏绣传承人。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燕认为,苏绣作为一项非遗项目,面临着从业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化的尴尬。如今苏绣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培养青年传承人迫在眉睫,像郁竹君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将会把苏绣产业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政府部门也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到苏绣行业中来,更好地传承苏绣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尝试,让古老的苏绣艺术在现代科技的沃土中发扬光大,更放异彩。

  【延伸阅读】

  什么样的苏绣 才能成为艺术品

  苏绣作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典型代表,以清新高雅、绣工精绝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

  “虽然从古至今的刺绣创作大多以绘画作品为蓝本,但只有那些不以刺绣复制为目的,追求刺绣独特韵味、风格的刺绣才能脱离工艺品,成为艺术品。”卢梅红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刺绣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不能只靠刺绣工艺师,画家、摄影家、文艺评论家、设计师、策展人士都可以在刺绣艺术领域找到发挥价值的空间。”

  苏绣大师沈寿

  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从小学绣,16岁时已颇有绣名。1903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她的绣品上题下“针神”二字。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曾任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本文刊载于《扬子晚报》2017年11月14日第A03版:紫牛新闻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