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我校举行。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小勇主持开幕式,他说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进入抗日前线,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政权,发展党组织、军队组织以及群众团体,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党史研究》主编高远戎在致辞中表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有三次在局部地区建立政权的实践,其中抗战时期局部执政时间最长,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建党、建政、建军的宝贵财富。因此,开展抗战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她表示,要将抗战时期局部执政实践置于整个中共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这种研究方式体现了从长时段建构历史的“大历史观”,也反映了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玉玲在致辞中指出,从多角度探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实践、理论创新等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会议分三个阶段举行,分别由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赵鹏、朱昌裕主持。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章百家以《中共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探源——以土地革命中的转变和经验教训为视角》为题,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等转变,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重大影响,也大大影响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因此,要把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央高度集中决策体制的形成与抗日战争结合起来考察,要注重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将各个历史时段贯穿起来进行研究。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王新生报告的题目是《中国革命发展进程视阈之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他指出,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新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共正确认识抗战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找到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民主革命相结合的路径,并率先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赢得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拥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金铮侧重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共抗日根据地的三大“关系”,即中共抗战与中国传统历史纵向关系、中共中央与地方根据地的上下垂直关系以及中共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横向关系。他主张,研究中国历史要加强基本命题的研究,并对战争条件下自然经济的作用、地方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的自主性、各根据地之间的商贸往来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东育做了《日本人“延安政权”命名所见之中共执政》的发言。他指出,日本对中共的态度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的过程,日本比较早地使用“延安政权”的提法,这说明了中共日渐强大,使日本不敢小觑。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作了题为《北上和南下:中共革命的南来北往》的发言,他从党史研究的地域维度入手,解读中共革命发展的历史大势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中共革命实际是一个南北互动、由南向北转移的过程,在承认中共革命遍地开花的客观结果前提下,也要注意把握中共革命在各地开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建华作了《政治传播的艺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策略》的发言,他以“延安时期的中共的宣传工作”为中心,从“时空转换中把握宣传策略”“宣传工作的工农化”“宣传工作的文艺化”以及“主体转换的他者视角”四个方面把握中共政治传播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以信息传播的方式进行政治宣传,既是中共基于生存空间的应变之策,更是宣传工作的创新之举。
高士华作了《启后之功: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局部执政中的历史地位》的发言。他指出,现有研究对抗日根据地的时空关系重视不够,缺乏对历史连续性的关注。他建议从整体史的视角,运用学术史和概念史的分析方法,对既有概念进行全面审视,更多地关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之间的关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奇生的发言题目是《社会革命与局部执政》,他使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概念分析了近代以来革命的类型以及两种类型革命的历史影响,他认为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了政治革命,并且取得了成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作了题为《中共革命时代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塑型》的发言。他认为,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荡时代,呈现出内外、中西诸多推动力合力并进的局面,他从“国际因素与政党文化”“政治形态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地域观念”“特色道路与革命模式”等维度,探讨了中共的组织建设及政治取向和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萧冬连的论文题目是《传统、制度及其适应性变迁——关于贯通中国革命史与中共执政史研究的思考》,他谈到,考察历史转型的延续,并不局限于中国革命,而应当把当代史问题置于整个近代中国甚至更久远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当代史研究应当有全球化视角和贯通性思维,要着重分析苏联模式和经验、战后东西方冷战以及经济全球化这三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际因素,并打通1949年前后的历史,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考察中国革命的延续和演化,通过延续和转型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国。
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史学版主编户华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耿显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部研究员孙艳玲等专家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齐小林、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军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馨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金伯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盛差偲、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董昊等青年学人,《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人员和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四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王龙飞结合自身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认为中共局部执政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课题。
最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员沈传宝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是第一次专门讨论中共局部执政问题的会议,在以往阶段性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局部执政的连续性,把中共执政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各位专家学者张弛有度、热情激烈的讨论拓宽了党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也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学术沟通交流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