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凤凰新闻)“央地关系与区域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召开

发布时间:2023-06-29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当代苏州研究院主办,《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和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央地关系与区域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者,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五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系统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再上新台阶。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此次研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州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党委书记芮国强在致辞中期待各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他表示,中央与地方关系实时动态的调整和互动来引领和推动各领域改革,是四十多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方面,如何立足地域特点,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一直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李正华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中国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道炫在致辞中说,“国史研究尽管面临一些难题,但只有我们自己研究清楚,才能占据研究制高点和话语权”,期待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观点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在致辞中指出,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改革开放具有标杆性的城市,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很有代表性和建设意义,对于苏州的实践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希望各位专家到苏州多看看,提供更多的宝贵指导意见。

  6月17日上午,共有四场特邀专家报告,由李正华主持。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做了《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报告,阐述了改革开放的由来,指出改革开放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改革开放的政策研究和改革开放史研究,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起步和现状、重点和难点,强调目前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三个方面:收集筛选和整理史料、梳理线索和构筑框架、开展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做了《略论新中国央地关系的双重演变》报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央地关系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49—1978年、1978—2012年、新时代新的改革十年,并加以论述,最后指出目前和未来的三个关注点: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共同富裕实现问题、调动协调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郑有贵做了《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的演进》,认为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处理城乡关系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演进,是发展的必然。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方世南做了《从苏州“三大法宝”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报告,强调苏州“三大法宝”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哲学,其主要内涵就是推进苏州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学术讨论按专题分为六场。第一场是苏南专场,由武力主持,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担任总评人。武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柯柯合写的《“四千四万”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农民贡献》,阐释了20世纪70—80年代江浙地区农民在经营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形成的“四千四万”精神,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扬,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王瑞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国史系硕士研究生王静文合写的《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讨论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过程及经验;张家港市委党校讲师吴静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合写的《从农业县到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沙洲地区经济中心的转变》,认为地区历史和现实优势、港口的开发利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导向是沙洲完成由“农”转“工”的前置因素、必要因素和决定因素。

  第二场由黄道炫主持,《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辑易海涛担任总评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毅《三线建设企业内迁职工安置及其口粮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讨论了陕西省三线建设企业搬迁状况、涉及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胜的《从家属组织化到制度现代化: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建设的历史考察》,认为安徽省小三线集体企业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职工家属就业及安置问题,探讨了集体企业的规范化制度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高苗苗的《从被动到主动:营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程》,认为营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蕴含了中央的决策、引导作用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复杂关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萧冬连的《央地关系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中的财政关系及其变动,强调考察央地关系对于理解中国改革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第三场由郑有贵主持,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李继锋担任总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永康的《1978年至1982年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外智参与》,探讨了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邀请外国专家来华侧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思路的不断深化。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玉贵的《新时代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基于实现乡村现代化视角的考察》,梳理了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晓泉与博士研究生刘方玮合写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索(1978—1993)》,认为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央地财政关系经历三个阶段,深入考察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及其背景对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和深化新时代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有重要启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刁成林《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地方实践——以四川为例》肯定了遵循科技体制改革的国家框架和结合四川区域特色是四川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诸多成绩的重要原因。

  第四场由李正华主持,王瑞芳总评。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臧艳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以追龙战略为例》,认为“追龙”战略一提出就打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烙印,实施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深化对现代化认识的过程。广东华商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王业兴《2002—2022年中国式现代化区域范本研究——以广东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例》,通过阐释广东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论证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陆黎《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现代化改革的成就、经验与未来》,认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现代化改革实现了从“外在”面貌改善到“内核”质量提升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国史系博士研究生贾楠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历史考察》,从转轨、探索、突破、深化和创新五个历史阶段细致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历程。

  第五场由《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乔君主持,王玉贵担任总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国史系硕士研究生李嗣源《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对台工作的恢复与发展(1978-1986)》认为,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对台工作完整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也充分结合了本市的特点,为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后上海市对台工作突飞猛进奠定理论、人员和组织上的基础。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林升宝《“菜篮子里看形势”: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销问题研究》认为,上海用价值规律调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用市场机制去引导和改革蔬菜的流通,以保证市民的菜篮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中的具体实践。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碧舟《改革开放初期驻地央企的改革改制研究——以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为中心》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驻地央企的改革改制取得较好的效益,但放权让利后的驻地央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导致21世纪初出现经济效益各异的情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张超《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环境保护工作研究的几个问题初探》阐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经验与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

  第六场由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强奎主持,萧冬连担任总评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许飞《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定量供应在大型水利工地的实践——以刘家峡、盐锅峡水库为例》认为,统购统销和定量供应是在粮食不足的大背景下,为迅速发展工业化建设做出的不得已之举,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吉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春运的历史演变》从春运的发展演变探讨了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国家经济治理的成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亚军与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慧卿合写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观探讨》,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观丰富内涵。

  在综合讨论阶段,章百家指出此次会议遴选出的参会论文质量较高,内容丰富、视角多样,选题和探讨都比较深入,显示出当代史研究的良好发展趋势与前景。武力表示,此次会议研讨内容涉及当代史的诸多重要领域,研究方法遵循历史学研究规律和现实要求,与会论文和人员结构显示出当代史研究的发展传承有序,梯队逐渐形成,会议的讨论方式非常有益于深入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聚集了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青年才俊,采取评论人评论、总评人总评及与会专家提问、综合讨论,最后论文作者回应的方式,充分保证了交流讨论的深入和质量,通过学术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为后续学术研究的深度展开提供助力,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