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苏州市首届范仲淹忧乐思想教育论坛暨大中小学“融城思政”品牌建设一体化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4-01-17

  1月6日,苏州市首届范仲淹忧乐思想教育论坛暨大中小学“融城思政”品牌建设一体化研讨会在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召开。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讨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根脉,推动“融城思政”教育教学品牌建设和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培育。

  打造苏州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仲宏在开幕式上致辞。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刚主持开幕式。仲宏介绍了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以及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概况,特别是学校转设以来在“融城思政”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召开范仲淹忧乐思想教育论坛,推动“融城思政”品牌建设,有助于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持续推动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苏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副处长周蔚以“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政策及其实践”为题作专题报告。结合苏州市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实践和一体化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苏州实践,他表示,继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坚持齐抓共建、纵深推进,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坚持专兼结合、担当使命,构建师资队伍体系;坚持内外结合、同频共振,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将范仲淹忧乐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

  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于教学实践,就挖掘范仲淹忧乐思想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学生行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认为,把范仲淹的忧乐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学内容的说课,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融入中小学思政课,要通过制度、环境、活动、课程全方位实现对“思政课堂”的浸润,并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生活实践,丰富活动内容,引起学生共鸣,增加实践体验,将知识化为行动。

  会议认为,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规律,通过加强课程联动建设、校地合作建设、校际互动建设等多途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范仲淹忧乐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以及人格塑造的启蒙阶段,小学教育也起步于榜样示范。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日后成为有责任感、有同理心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从思政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视角看,“融城思政”应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政教育和自下而上的具体德育;从学校教学的维度看,可通过课堂导语、教材学习、教学组织、学科实践和校园文化等层面,探索将范仲淹忧乐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的路径。

  深入推动范仲淹研究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高级顾问、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名誉会长范敬中提出,范仲淹始终以君子之心心存敬畏、做到慎独,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格典范,其忧乐思想与精神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是苏州城市精神的文化名片,在当下尤显珍贵。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顾苏云表示,将范仲淹忧乐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将范仲淹思想研究和“融城思政”充分结合,可以从课题研究、案例收集、教材开发等方面入手。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处处长朱跃认为,范仲淹的思想是一座富矿,对范仲淹研究应坚持守正创新,在学理性和原创性上下功夫,注重第一手历史材料挖掘,并在人文经济学的视域中结合网络时代要求进行传承和创新。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许峰认为,范仲淹的天下情怀与马克思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宗旨高度契合,应把范仲淹忧乐思想代代传承弘扬。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强奎总结,会议立足人才培养,深入研讨文化传承,“融城思政”特色彰显,“大思政”格局构建成效显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坚持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他提出,要通过共建共享“大思政课”资源,进一步推动包括范仲淹忧乐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会上,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范以辉发出了建立苏州市范仲淹教育思想联盟的倡议。与会专家学者为参会分享专家和思政课教师颁发证书。

  会议由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主办,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党委宣传部、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马克思主义学院“融城思政”名师工作室承办,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协办。

  本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XML 地图